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中期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3個百分點至3.2%。盡管上調了增長預期,但經合組織仍維持對2026年全球經濟增長2.9%的預測不變。一升一穩之間,勾勒出全球經濟在韌性復蘇與結構性挑戰之間尋求平衡的復雜局面。
此次預期上調,折射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展現的超預期韌性。新興市場經濟體表現尤為亮眼,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展現出強勁的適應能力,成為拉動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企業為規避潛在的高關稅成本,紛紛提前布局生產計劃和庫存備貨,這種“搶出口”效應在短期內為全球貿易提供了額外支撐。
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熱潮成為另一大推動力。全球范圍內,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企業對人工智能(AI)技術、自動化系統和智能管理平臺的投入持續加大。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引人注目,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深度融合。景順集團的報告顯示,近60%的全球主權財富基金計劃未來5年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特別是在科技領域,反映出國際資本對中國創新驅動型產業的長期信心。
然而,風險陰霾并未散去。報告明確將關稅稅率進一步上升和通脹壓力再度抬頭列為兩大關鍵風險,同時還關注對財政風險的擔憂加劇以及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重估。自5月以來,美國對幾乎所有國家的雙邊關稅稅率都有所提高。截至8月底,美國整體有效關稅稅率估計已升至19.5%,為193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分析指出,關稅上調的全面效應尚未完全釋放,因為許多調整是分階段實施的,并且企業初期通過壓縮利潤率吸收了部分成本,但其對消費選擇、勞動力市場和價格的傳導效應正在逐步凸顯。
不過,勞動力市場已現疲態。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佩雷拉指出:“勞動力市場表現已不如以往強勁。”盡管市場預期美聯儲今年可能再次降息,但通脹壓力仍是重要制約。經合組織預測,美國今年通脹率為2.7%,到2026年仍將維持在3%的高位,持續高于2%的政策目標。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日前在出席一場商會活動時坦言,短期內美國通脹面臨上行風險,就業面臨下行風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局面。如果降息“過于激進”,可能導致2%的通脹目標無法完成;如果緊縮政策維持過久,則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疲軟。
因此,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經合組織預計美國經濟增速將從2024年的2.8%降至2025年的1.8%,并在2026年進一步放緩至1.5%;歐元區今明兩年增速也僅分別為1.2%和1.0%。此外,各國在應對多重危機中積累的高額債務,正制約政策空間。國際清算銀行警告,金融中介轉向非銀行金融部門,以及高杠桿基金在政府債券市場的作用上升,正在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面對復雜局面,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經合組織建議各國在維護經濟安全的同時,提高貿易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在開放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各國央行需保持警惕,對價格穩定風險的變化及時反應。當前二十國集團通脹率預計將從2025年的3.4%降至2026年的2.9%,這為政策調整提供了一定空間,但仍需防范通脹反彈風險。
從更根本的視角看,全球經濟的持續復蘇需要各國深化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釋放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增長潛力。各國應致力于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推動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智能化滲透與升級,積極發展智能原生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同時,通過構建高效的創新聯合體,強化關鍵技術的協同攻關能力,夯實長期增長基礎。在這一全球性探索中,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中國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強調開放協作,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為形成“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共識貢獻了重要力量。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經合組織的預測調整表明,短期韌性難以掩蓋中長期結構性挑戰。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新科技革命與貿易保護主義等舊難題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各國政策制定者需要展現出更大的智慧和協作精神,既要應對好眼前的關稅沖突、通脹壓力和金融風險,更要著眼于長期結構性改革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只有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保持政策理性、釋放創新活力,全球經濟才能行穩致遠,實現包容可持續增長。
IOL觀察
IOL刊物
數據云倉
報告
冷暖智造
